楷默

纯粹且过于动人的医学理想

"万万没想到,前两年看《offer》时,

弹幕里一句以为白日梦的建议,

居然真的被节目组整活了。"

 

《令人心动的offer》第3季,医学季。


怪不得大家心里不抱期待。

 

毕竟在医院录综艺,总有太多的限制和担心。

 

一则,操作层面,医患间的故事自然是重点,但也要顾及病患的隐私。

二来,对于成果来说,吃力未必讨喜。

 

因为相较前两季的律师行业,医生的专业壁垒还是高了太多,过于注重厚积的职业,对于需要短时间内有戏剧效果的综艺而言,怕是无聊。

 

说白了,到底医疗行业太过特殊。

是直系性命的生死场,上演人情冷暖的集中地。

较之其它行业,

拍摄者稍稍心术走偏,负面影响都会百倍的出现。


也是因此,在节目刚刚放出“医学季”的风声,还尚未播出时,就已经议论纷纷。

 

有担心拍摄现场是否会影响正常行医的。

有深挖实习生学历背景的。


而于我来说,作为被《实习医生格蕾》领进门的现代医学崇拜者,能看见国产真人版,也是“有生之年”了。

 

所以也来凑份热闹,聊聊感受。

 

剧透个结论。

有功有过,贵在真实。


先聊点儿好的。

 

就如上述说的播前质疑,于观众而言,医学季最大的难度,是拍摄如何能在医院合理进行。

 

但其实细想一下,医疗综艺虽少,却也不乏纪录片,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成熟的团队,这个问题其实未必是节目组最为操心的问题。

 

最让人操心的,倒可能是节目效果。


与大众想象的,长期奔走于生死一线的情形或许不一样,实习医生的生活,多半是大量枯燥的实操训练与理论学习。

 

就如节目组刻意标注的区别一样,医生与医学生,是有极大不同的。

 

对比一下就知道。

 

律师季时,几位实习生从初入着手法律咨询,以真实案例打模拟法庭,虽说能力仍带一些稚嫩,但进步之显著,以及最终呈现律师业务之全面,算是符合观众对这一职业的期待。

 

但反观医学季。

 

就拿心内科来说。

刚入院,带教医师董哥哥就表达了对两位实习生的要求——看懂心电图。


就这?就这。

而且就这,已经不简单。


 

说白了便是,医学确实是个门槛高,壁垒厚的学科,外行人看上去毫不费力的一些“医术”,背后不知耗费了医者多大的时间心力。

要不何须花12年时间,才能从一个医学生,蜕变成一个“萌新”医生。

而与12年的跨度相比,录制综艺的短短几月,可谓沧海一粟。

 

想再出诸如第一季“好运来”组合这样成长进度条显著的节目效果,大概率很难。

 

而节目组显然也有意识。

所以也聪明地另辟蹊径,没有在“成长”二字上下过多功夫。

 

反倒着眼去拍了些与大众观念里所认为的“肃穆”医院有反差萌的日常细节。

让人情间的趣味性填补了热血沸腾的价值感。

 

比如神外三子的憨憨李不言。

 

第一次收病人难免紧张,本想让师兄张洽带一下,却被老师训斥为“小学生行为”。


知错就改的李不言赶忙自己上阵。

 

为一个因为牙痛入院的阿姨,做了足足一小时的全套神经系统查体。

 

一套组合拳,给阿姨做笑了,给带教姐姐做怕了。


赶忙跑回办公室叮嘱剩下的小伙伴“我们临床查体一般有指向性的查”。


还有另一边肝胆胰外科,同样和组员一起被训了一顿的谢旭超,加完班后又折回病房,为明天即将手术的患者送上自己画的“加油鸭”。

 

而躺在病床上的小姐姐完全copy了我在屏幕前看“口罩谢”的表情。


眼睛里写满了看到帅哥的开心。

 

如同周东楷师兄教导的那样。

 

“不应该以病情轻重决定对待病人的态度”。


 

这种平和展现日常的拍摄方式,不扩大,也不躲避疾病的存在。


倒真有种“疾病不过生活一部分“的坦然,轻松感。

 

不失诙谐的本事,不失欣赏帅哥的喜悦。

 

那医院里的生活不过就是人生长路上的普通一站,不至于失了生气。



只可惜,成也“有趣”,败也“有趣”。

 

因为一个注定偏枯燥的事情,如若想拍出趣味,另寻角度是其一,但也未必足够。

 

真人秀的可看性,最终还是在选人。

 

就好比上述所言的铁憨憨李不言,与谢帅哥。

 

能呈现出这样的节目效果,显然是节目组在选人时,是看中了他们身上一些无关专业的特质——

 

一位率真、一位帅气。

 

倒不是说不能挑选性格与颜值。

 

只是在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之下,所有不以专业能力为大头的选人标准,都容易被视为一种不专业,不尊敬。


也是因此,才会有了这季综艺里,网友们对实习生们的学历质疑。

 

懂行的网友做过一份总结。

 

从学历上而言,8位实习生有可能能获得进浙二院实习机会的,其实只有刘畅与李不言两位。其余几人,好一些的,有机会进地级市或省会的普通三甲,弱一些的,则大概率是进县城医院。


而唯独符合学历初筛的刘畅和李不言,前者已经明确表态自己为了继续科研,最终即便有机会也不会接受offer。



后者,学历占优,但心理素质却是掩盖不了的倒一。


而即便门外汉,也能知道一个强大的抗压能力,于高强度低容错的医疗行业,有多么重要。

 

选择这8位实习生,除却为了颜值性格牺牲了专业性外,另一个原因,大致是节目组有意的避雷。

 

继前几季律师季被喷为“《令人自卑的offer》”后,这一季的《offer》显然想走亲民路线。

 

于是出现了一个三方相互制衡的选人标准。

学历强的,素养弱;

素养强的,经验弱;

经验强的,学历低。

 

最典型的,就是将学历最高缺缺乏临床经验的刘畅,与学历最低却有一定临床经验的高尚放在同一组,显然想达到一种“各有所长”的效果。

 

强调一下,对高尚本人,我不存在任何看法。

最新一期里,大男孩眼里对医学事业遮掩不住的喜爱,看得我也数次感动。

 

在一期考核中,高尚的经验也的确助力不少,第一天与老师的对答如流,甚至让学霸刘畅都只能愣神的坐在一旁。



但越到后面,高尚经验的效能,就越显薄弱。

 

而刘畅超强的学习能力,则开始显现。

 

问诊考核中,刘畅从专业的问诊到与病人的沟通技巧,将老师教学中的要点一五一十地发挥出来。


而另一边的高尚,虽然沟通能力强,但问诊方面的专业能力,却略显薄弱,使得整个问诊像一场“金牌调解”。


在手术观摩里,面对老师的提问“明明血管狭窄患者为什么不痛”,高尚只能凭有限的经验模糊地答出一个大概——

 

“因为别的血管还可以。”

 

而刘畅则能借扎实的理论基础,

做出精准的回答——

我不敢妄下判词,也相信个体力量有无限的可能性。

 

但只还是那句,医疗行业,到底特殊。

 

特殊在它精密复杂,培养成本极高,又因为紧系每一个患者的生命,容错率极低。

所以它资源紧张又是刚需,要斤斤计较一分一厘的可能浪费。

 

更不用说节目中几位带教大牛们的教育资源。

 

节目第一期中,神外三子的带教老师,对着三人的笔试成绩说了句“不理想,甚至出乎我们意料”。

 

语气中,有严厉,有不满,也有无奈。

 

最终也只能告诫三人“做好脱一层皮的准备”。

 

想要纠偏学历歧视的心,或许是好的。


但放在医疗行业,多少有些好心办坏事的风险。

 

节目组纠偏却越纠越偏,说到底,便是因为没彻底认识医院的特殊性,纯把它当成一个普通职场去看待。

 

所以会称李不言为“反内卷达人”,却没有意识到在医疗行业,很难存在“内卷”一说。

 

因为内卷,指的并非单纯的比谁加班更久,而是“只有增长,没有发展”的无效加班。

 

但就如带教医生说的一样,“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”。

 

医疗行业的辛苦不必多说,但每一分的辛劳,都一定带有治疗他人的作用,不大可能是“无效”的。

 

若是一个常规职场,自然可以一定范围的允许给“不同背景的人一个机会”。


但在医院,医生的一个机会,很可能意味着患者的一条生命。



选角的问题,是一定存在的。

 

不过我终究不想太过苛责。

 

原因,是开头那句“贵在真实”。

 

这里的真实,指的是无论学历背景,无论能力高低,所有医学生在初出茅庐时,都会统一存在的一些工作状态。

 

像是李不言这样,值完大夜班后继续工作,连续36小时on call的疲累。

也像是高尚这样,热爱医学的学子,在观摩手术,亲眼见证仪器中的生命体征被医术唤起时,激动地落泪。


以及,我觉得最为重要,最为珍惜的一点——

 

它坦诚地展现医者的“错误”。

 

行业特殊,是事实,也是这篇文章反复提到的观点。

 

在人们心里,医生不该犯错,已经是根生蒂固,理所当然。

 

却也会忘记,医生终究不是神,而人,或多或少总会犯错。

 

尤其在这个初出茅庐的“实习期”。

 

像缺乏经验的李不言,折腾病人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查体。

 

也像冷面师兄张洽,在收治孤身一人前来手术的病患小姐姐时,语气专业冰冷,忽略了小姐姐的情绪,缺了医生在人文一面的温度。

 

还有第一次上手做穿刺的高尚,穿得满头大汗却还是未能成功完成,拿针筒的姿势也被老师毫不留情的批为“扎飞镖”。


这些错误,有的让人啼笑皆非,也有的,让人难免触目惊心。

 

自然,谁都不想成为那个“被扎飞镖”的病人,但每一个成熟的医生,却注定有这样“扎飞镖”的稚嫩期。

 

比如几位带教大拿们,也各有各的“飞镖历史”。

这是无可规避的事实。

 

患者来医院,该是接受医疗,但终究有患者,需要付出控制范围下的代价,帮助医生成长。


这几乎是一个悖论。


而能开解这一问题的,唯有“理解”二字;而达成这二字,只能依靠“呈现”。


呈现医者需要成长期,呈现医者作为“人”的局限。


大多数医疗纪录片,聚焦点都在成熟的医生上,要么着重医者伟大,要么刻画医者无奈。

 

当医生“只有面对医学边界才能失败”的印象被植根在大众心里,理解,便无从谈起。

 

所以《offer》里这些犯错,以及被严厉训斥的场景,会让我觉得如此珍贵,甚至动人。

 

它真正搭起了医患间的桥梁。

 

患者被“练习”时,宽容的,默不作声的鼓励与支持,令医者得以获得更娴熟的医术,也在被教育中,锻炼出更严谨的态度。

 

这座医患间的桥梁,带着一种名为“传承”的力量。

 

节目中,高尚那不怎么成功的首次穿刺,恰逢教师节。

 

结束一天的工作后,带教老师帮高尚准备了一束鲜花,问他“你猜我买来给谁的”。

 

高尚秒懂:“胸穿那个患者。”

 

老师问为什么。

 

高尚回答:“因为他也算是我们的老师。”

 

带教老师欣慰地说:

“本来应该你们两个准备的,我想你们应该没意识到,因为这件事情,我在若干年前,董主任教我也这么做过”。


不难想象,若干年后,或许已经成为了带教的高尚,又会捧着同样一束花,对着又一批医学学子,说着同样一番话。

 

这一束花,就如同一个接力棒,

由老师递给学生,又由学生递给患者。

一递一接间,

或许更能理解陶勇那句“理想主义者是无可救药的“ 。

 

毕竟关于医学的理想,太过动人。

 

动人在每一次治病救人的成就与兴奋。

 

更动人在托举一双医者回春之手的那无数人。


评论

热度(5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